子宮頸癌疫苗 | 肺炎球菌感染 | 甲型肝炎 | 乙型肝炎 |
流感疫苗 | 腦膜炎雙球菌感染 |
子宮頸癌疫苗(HPV疫苗)
不論男女,甚至初生嬰兒都有機會感染 HPV
子宮頸癌是香港婦女常見的癌症之一,也是唯一可以透過疫苗注射預防的癌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3 年便有超過 503 宗新症及 142 宗因子宮頸癌而死亡的個案,而 70% 的子宮頸癌是由最常見的 HPV16 及 18 型 HPV 病毒引致。HPV 主要透過性接觸傳播,高達 75% 有性經驗的男女都曾受感染,十分普遍。而且只是透過接觸性器官(皮膚接觸)也有可能感染,使用避孕套亦不能全面預防。此外,女性感染 HPV,有機會於生產過程中令初生嬰兒受感染。
HPV 可引致的疾病:
男士 | 女士 | |
肛門癌 | ✓ | ✓ |
陰莖癌 | ✓ | x |
頭頸癌 | ✓ | ✓ |
咽喉腫塊 | ✓ | ✓ |
生殖器官濕疣 | ✓ | ✓ |
子宮頸癌 | x | ✓ |
外陰癌及陰道癌 | x | ✓ |
9 歲或以上男女皆可接種,及早接種及早保護
目前醫學上還沒有方法治療 HPV 感染,因此越早接種 HPV 疫苗,可以讓您和您的家人在接觸 HPV 前就越早得到保護。HPV 疫苗的安全性已獲世界衞生組織(WHO)的認可,並已被多於 60 個國家納入為政府注射計劃內,9 歲或以上男女均可接種。成年人需於 6 個月內注射 3 針,而 9-14 歲人士則因應不同疫苗,分別注射 2 或 3 針,是否適合注射 2 或 3 針 HPV 疫苗,家長應向醫生查詢。現時已有不同 HPV 疫苗提供,最新推出的 9 合 1 疫苗可有效預防約 80-90% 由 HPV 引致的相關癌症與疾病。由於 HPV 疫苗能夠提供長久的預防作用,故無需接種加強劑。
現有 HPV 疫苗比較
9合1疫苗 | 4合1疫苗 | 2合1 疫苗 | |||||
香港衛生署批准預防 HPV類型 | HPV 6, 11, 16, 18, 31, 33, 45, 52, 58 | HPV 6, 11, 16, 18 | HPV 16, 18 | ||||
適用年齡 | 女性 ≧ 9歲 | 男性 ≧9歲 | 女性 ≧ 9歲 | 男性 ≧9歲 | 女性 ≧ 9歲 | 男性 x | |
接種方式及時間 | 手臂肌肉注射0、2、6 個月,共 3 針 | 手臂肌肉注射0、2、6 個月,共 3 針(9-13歲注射 2 或 3 針*) | 手臂肌肉注射0、1、6 個月,共 3 針(9-14歲注射 2 或 3 針*) | ||||
預防疾病 | |||||||
- 子宮頸癌 | ✓ | - | ✓ | - | ✓ | - | |
- 外陰癌症前病變 | ✓ | - | ✓ | - | x | - | |
- 陰道癌症前病變 | ✓ | - | ✓ | - | x | - | |
- 生殖器官濕疣 | ✓ | ✓ | ✓ | ✓ | x | x | |
- 肛門癌 | ✓ | ✓ | ✓ | ✓ | x | x | |
- 陰道癌 | ✓ | - | x | - | x | - | |
- 外陰癌 | ✓ | - | x | - | x | - | |
- 子宮頸癌前病變 | ✓ | - | x | - | x | - | |
副作用 | 主要副作用如注射部位脹痛、紅腫或發燒等,一般是短暫反應 | 主要副作用如注射部位脹痛、紅腫或發燒等,一般是短暫反應 | 主要副作用如注射部位脹痛、紅腫或發燒等,一般是短暫反應 | ||||
原產地 | 美國 | 美國 | 比利時 |
肺炎球菌感染
病原體
肺炎球菌感染是由肺炎鏈球菌(肺炎球菌)引致的疾病。
病徵
肺炎球菌可引致多種疾病,常見的包括有中耳炎和肺炎。此細菌亦可引致侵入性肺炎球菌病,如入侵腦膜(引致腦膜炎)和血液(引致菌血症及敗血病),導致嚴重甚至致命的疾病。
病徵視乎身體受感染的部位而定
- ·中耳炎:可能出現發燒、耳痛或有分泌物流出;若重複感染,聽覺或會受損。
- ·肺炎:可能出現發燒、呼吸急促、發冷和帶痰的咳嗽;嚴重者可能死亡。
- ·腦膜炎:可能出現發燒、頸部僵硬及精神昏亂,並可能引致長期聽覺受損,甚至死亡。
- ·菌血症及敗血病︰可能出現關節痛和發冷,並可能出現身體其他部位同時受感染,例如肺炎和腦膜炎。
傳播途徑
肺炎球菌常見於健康人士的鼻及咽喉,尤以兒童較為普遍。有時候,這些細菌會引發感染。肺炎球菌主要經患者咳嗽和打噴嚏而產生的飛沫、與患者親密接觸或觸摸被這細菌污染的物件而傳播。
潛伏期
潛伏期 約 1 – 3 天
高危組別
幼童
長者
其他人士
- ·曾患侵入性肺炎球菌病
- ·免疫力受損,如癌病患者、愛滋病患者等
- ·長期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
- ·植入了人工耳蝸
治療方法
合適的抗生素可治療肺炎球菌感染,但抗藥性肺炎球菌的出現令治療更加困難。
預防方法
接種肺炎球菌疫苗
新生嬰兒應該按照「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的建議接種疫苗。家長可向家庭醫生或衞生署母嬰健康院查詢詳情。
年屆 65 歲或以上的長者,也應接種肺炎球菌疫苗。在「政府防疫注射計劃」或「長者疫苗資助計劃」下,他們可獲免費或資助接種。
高危人士可諮詢家庭醫生有關接種疫苗事宜,以保障個人健康。
注意衞生
- ·維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衛生。
- ·保持雙手清潔,並用正確的方法洗手。
- ·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遮掩口鼻。
- ·把用過的紙巾棄置到有蓋垃圾桶,然後徹底清潔雙手。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 ·如有不適,應避免前往人多擠逼、空氣欠流通的公眾地方。
- ·當有呼吸道感染的症狀,應佩戴口罩。
資料提供:香港政府衛生署
甲型肝炎
- 甲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種,通常引起急性肝炎及黃疸。
- 其潛伏期為二至六星期。
- 大部分患者都能完全康復,但亦有極少數的病例會發展成肝臟衰竭,甚至死亡。
- 甲型肝炎痊癒後,通常可獲終生免疫,並沒有長期帶病毒的情況。
在香港的流行情況
香港現在屬甲型肝炎中度流行的地方。在 1992 年曾發生甲型肝炎流行疫症,呈報數字高達 3626 人,其中 4 人病重死亡。最近,每年呈報的甲型肝炎個案由 1988 年超過一千宗下降至最近這幾年的幾百宗。在香港過半的三十歲以下的青年都從未受感染。
甲型肝炎的傳播途徑
甲型肝炎由腸道傳染:病毒由病人的大便中排出體外,再經由不潔的食物、食用水,或沾染病毒的雙手傳入其他人口中而導致傳染。
甲型肝炎病毒可以在淡水或鹹水生存達 12 個月之久,亦可生存於食物內數天以上,因此感染途徑可以是:
- 進食被病毒污染而未經煮熟的食物,尤其是蠔、蜆、貽貝和扇貝等。
- 飲用被病毒污染而未經妥善處理的食用水。
- 與受感染病人親密的接觸。
甲型肝炎預防方法
跟一般食物傳染的疾病一樣,最重要是注意個人、飲食和環境衛生
個人衛生:預備食物前及進食前應洗手,如廁後要沖廁及用肥皂洗手
飲食衛生:食水飲用前要煮沸,所有食物,特別是蠔、蜆、貽貝和扇貝等雙殼類水產,都應清洗乾淨並徹底煮熟。
環境衛生:適當處理污水及排泄物,妥善處理及儲存食用水。廚房及食具要保持清潔
甲型肝炎疫苗
- 甲型肝炎疫苗經注射進入人體後會刺激抗體的產生而形成對甲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力。甲型肝炎疫苗注射計劃共包括兩次注射,第二次疫苗注射通常在第一次注射後的六至十八個月內進行;在接受第一次疫苗注射之後,人體通常需要一個月時間才能產生足以抵禦甲型肝炎病毒的抗體。目前,尚未有甲型肝炎疫苗適用於一歲以下兒童。
接受甲型肝炎疫苗前考慮因素
- 由於大部分三十歲以上的本地人士有可能已接觸過甲型肝炎,並對病毒產生免疫能力;為避免不必要的注射,有意接受甲型肝炎預防疫苗的人士,應該在開始疫苗注射之前檢驗血液,若測試顯示未有甲型肝炎抗體,才需要接受疫苗注射。
- 凡對疫苗有過敏反應、及曾經在接受甲型肝炎疫苗後有過敏反應者不適宜接受注射。
- 經常到甲型肝炎高度流行地方旅遊的人士,較容易接觸受到污染的食物而可能受感染
- 經常進食未經煮熟的貝殼類海產食物者,受甲型肝炎感染的機會較大。
- 接受甲型肝炎疫苗能夠令人產生抗體,不受甲型肝炎病毒感染;但疫苗注射並不能完全替代個人、食物及環境衛生。
- 外國資料顯示,男同性戀或雙性戀者受感染機會較高。
- 從事飲食業人士,假如受到甲型肝炎感染,便有很大機會傳播給顧客和公眾。
- 雖然沒有證據顯示甲型肝炎疫苗危害孕婦或胎兒的健康,但甲型肝炎疫苗應用於孕婦之安全性尚未能確定,因此孕婦應與醫生研究是否適宜接受注射。
乙型肝炎肝炎
乙型肝炎亦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種,可引起急性肝炎,更可導致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癌。其潛伏期為六星期至六個月。大概有百分之五至十的成年人和百分之七十至九十的嬰兒受感染後未能完全清除病毒而成為長期帶病毒者,同時亦成為傳播根源,將病毒傳染給別人。
乙型肝炎的流行情況
乙型肝炎感染在世界各地皆有發生,曾感染者估計逾二十億人;其中三億五千萬人是乙型肝炎帶病毒者。乙型肝炎在東南亞地區流行,而香港乙型肝炎帶病毒率處於中等至高水平。
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
乙型肝炎病毒大量存在於病人和帶病毒者的體液,主要是血液、胎水、精液及陰道分泌物。
母嬰接觸
·帶病毒母親一般於分娩期間或於襁褓期間把病毒傳染給嬰兒,機會高達 90% 。在香港及中國等高度流行的地區,母嬰接觸是主要的傳播途徑。
血液接觸
- ·透過刀傷、擦傷的皮膚、眼睛或口部的黏膜而意外地接觸到帶病毒者的血液或分泌物。。
- ·與他人共用針筒注射毒品。
- ·用未經妥善消毒的器具穿耳、紋身、針灸等。
- 共用日用品如剃刀、指甲鉗等容易令身體受損的用具
性接觸
·在沒有安全措施下和帶病毒者進行性接觸。
乙型肝炎預防方法
乙型肝炎是血液傳染疾病的一種,因此預防措施和其他血源性傳染病都一樣。
- 小心清潔傷口及包紮妥當
- 不要與人共用剃刀、牙刷、指甲鉗等容易令皮膚受損的器具。亦不要與人共用針筒、針嘴注射毒品。
- ·避免紋身、針灸、紋眉或脫痣等手術,如有需要,盡量使用「用後即棄」的器具,或確保儀器徹底消毒。
- ·減少性伴侶的數目,採取安全性行為和正確使用安全套,如知道性伴侶為帶病毒者,應該儘快接受疫苗注射。
乙型肝炎預防方法 - 疫苗注射
·最有效是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注射。疫苗一共需要注射三次,第一和第二次相隔一個月,第二和第三次注射之間相隔五個月。依時接受三次疫苗注射後,大約 90 - 95% 的人可以產生長期的免疫力。接受乙型肝炎預防疫苗之前,應該預先檢驗血液,只有從未被乙型肝炎感染過的人,才需要接受疫苗注射。
乙型肝炎疫苗注射的對象
以下人士特別需要接受疫苗注射
以下人士特別需要接受疫苗注射
- 新生嬰兒
- ·帶病毒者的家人及性伴侶
- ·帶病毒者的家人及性伴侶
- ·注射毒品人士
- ·經常接受血液或血液製成品的人士
- ·工作上需要接觸病人血液或體液的醫護人員
流感疫苗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一種由病毒引致的疾病。流感可由多種類型的流感病毒引起,病毒主要透過呼吸道飛沫傳播,患者會出現發燒、喉嚨痛、咳嗽、頭痛、肌肉疼痛、流鼻水及全身疲倦等症狀。流感病毒會不時衍生新品種,每年流感病毒的輕微改變會產生新病毒品種,該輕微變異會導致季節性流感,這就是為何需要每年重新研制流感疫苗。
建議接種人士
- 孕婦
- ·居於安老院舍的長者
- ·居於殘疾人士院舍的長期宿友
- ·50 歲或以上的人士
- ·有長期健康問題的人士
- ·醫護人員
- ·6 個月至 11 歲的兒童
- ·從事禽畜飼養或屠宰行業的人士
建議注射時間
·一般建議在每年秋天時分接種流感疫苗,接種疫苗後約兩星期,體內便會產生足夠抗體對抗流感。
注意事項
·除個別有已知禁忌症的人士外,所有人都適宜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
腦膜炎雙球菌感染
病原體
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起的。
傳播途徑
此病主要經由直接接觸患者口鼻分泌物而傳播
潛伏期
可至 2 – 10 ,一般為 3 – 4 天
病徵
臨床病徵並不一致;當細菌入侵血液(腦膜炎雙球菌血症)或包圍腦部及脊髓的內膜(流行性腦膜炎)時,可引致嚴重病症。腦膜炎雙球菌血症的病徵包括突發性發燒、劇烈頭痛、皮膚出現瘀斑、休克、而嚴重者甚至會致命。流行性腦膜炎的病徵包括發高燒、劇烈頭痛、頸部僵硬及嗜睡;亦會有嘔吐、畏光或皮疹等情況出現,若情況嚴重更可造成腦部損害或死亡。腦部損害可導致智力受影響、智力發展遲緩、失聰及電解質失衡。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更可引致關節炎、心肌炎、眼內炎或肺炎。
治療方法
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是一種嚴重的疾病,患者須盡快接受抗生素治療。與患者有緊密接觸的人士則須接受醫學監察,以察早期病徵,並在有需要時服用預防性藥物。
感染風險
與腦膜炎雙球菌感染者有緊密接觸的人士,感染風險較高。緊密接觸人士包括
- ·家人
- 在日間護理中心接觸患者的人士
- 曾直接接觸患者口腔分泌物的人士
- ·和經常與患者在同一居所睡覺和進食的人士。此外,某些患有免疫系統受損的人士,亦有較高的感染風險。至於其他風險因素,則包括曾受到其他病毒感染、居住於擠迫環境、患有慢性疾病、吸煙和吸入二手煙等。
- ·旅遊人士染上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的機會一般較低,但在旱季(12 月至 6 月)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即由塞內加爾至埃塞俄比亞的地區的染病機會較高。長途旅遊並與當地居民有緊密接觸的人士也會較易受感染。
預防方法
保持雙手清潔,用梘液和清水正確洗手,尤其在雙手被呼吸道的分泌物污染時,如打噴嚏後。當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可用含70–80%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掩著口鼻,用紙巾包裹痰涎,並棄置於有蓋的垃圾桶內。
旅客前往高危地區前,應諮詢醫生有關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的詳情
旅客從高危地區回港後若感到不適,應立即求診,並告知醫生近期曾到訪的國家。
腦膜炎雙球菌疫苗
·現時香港共有四種已註冊的腦膜炎雙球菌疫苗(一種二價及三種四價)。二價疫苗可以預防A型和C型腦膜炎雙球菌,四價疫苗則可以預防A、C、Y和W135型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對B型的腦膜炎雙球菌沒有效用,亦缺乏有關長期保護作用的數據。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在本港並不常見,約一半病例為B型的腦膜炎雙球菌所引致。為減低受感染的機會,如須在旱季逗留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人士可考慮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此外,前往沙地阿拉伯回教聖地朝聖的人士,亦須攜帶腦膜炎雙球菌四價(A、C、Y和W135型)疫苗接種記錄,該記錄必須於抵達當地前10天至3年內發出。只前往高度流行地區作短期旅遊或公幹,而不須於擠迫場合與當地群眾接觸的旅遊人士,一般不須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現時亦未有足夠數據支持將腦膜炎雙球菌疫苗納入本港的「兒童免疫接種計劃」。